校园快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校新闻
/ 校园快讯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年年清明年年过,扫墓踏青祭祖宗。虽然人们年年过清明,但是对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知道的人却并不多。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逼杀太子申生。申生自杀后,他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被逼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各奔前程去了。只剩下五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在逃亡途中,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后送给重耳吃。重耳吃后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时候,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史记》中记载,这时,当初一道逃亡的其他几人非常同情介子推的遭遇,为他叫屈,在宫门上写道:“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看到后,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接受封赏。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这样大一座山,林深草茂的,要找两个人谈何容易,结果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介子推是个孝子,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这样,大火起时,介子推就会背着他的老母亲走出来了。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谁料想,大火烧遍绵山终究还是没有逼出介子推。
大火熄灭后,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背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望着介子推的尸体,晋文公哭拜了一阵后,在安葬他们的遗体时,发现介子推用脊梁堵着的那个柳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了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和记住自己的过错,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折了一根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这就是清明节人们戴柳帽的来由。祭扫一番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届时,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并折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表示怀念。寒食节原本是在清明的头一天,后来逐渐合而为一,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节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不仅古代劳动人民,就是现在,不少地区的乡亲们仍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包涵物候变化、时令顺序外,还包括祭祖、扫墓、踏青等活动。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是一个非常热闹而又别有韵味的节日。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描写出了清明节热闹的独特气氛。现在,扫墓、祭祀、踏青成了清明节最重要的三大主题。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逼杀太子申生。申生自杀后,他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被逼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各奔前程去了。只剩下五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在逃亡途中,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后送给重耳吃。重耳吃后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时候,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史记》中记载,这时,当初一道逃亡的其他几人非常同情介子推的遭遇,为他叫屈,在宫门上写道:“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看到后,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接受封赏。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这样大一座山,林深草茂的,要找两个人谈何容易,结果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介子推是个孝子,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这样,大火起时,介子推就会背着他的老母亲走出来了。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谁料想,大火烧遍绵山终究还是没有逼出介子推。
大火熄灭后,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背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望着介子推的尸体,晋文公哭拜了一阵后,在安葬他们的遗体时,发现介子推用脊梁堵着的那个柳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了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和记住自己的过错,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折了一根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这就是清明节人们戴柳帽的来由。祭扫一番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届时,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并折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表示怀念。寒食节原本是在清明的头一天,后来逐渐合而为一,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节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不仅古代劳动人民,就是现在,不少地区的乡亲们仍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包涵物候变化、时令顺序外,还包括祭祖、扫墓、踏青等活动。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是一个非常热闹而又别有韵味的节日。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描写出了清明节热闹的独特气氛。现在,扫墓、祭祀、踏青成了清明节最重要的三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