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就是大学 师德最关质量
质量是大学教育的永恒主题,而与教学质量相关的,不外乎教师和学生。教学“教”“学”,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将最终决定大学的质量。而在师生关系中,起关键作用的,毫无疑问在于教师。因而要提升大学教学质量,优良“师德”的教育和培养,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必须考虑教师在大学中的地位,大学应该为师德建设做些什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必须考虑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承担什么责任。
一、大学教师地位三问
要解决好教师在大学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可以从如下三个问题的回答中得出结论。
第一个问题“ 在大学里还有什么比本科教学更重要吗?”
这个问题源自中山大学一个学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抽出时间面对本科学生, 学院院长与一位教授的对话。这位教授的理由是,自己科研任务很重, 还有许多其他社会工作, 希望可以免去承担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我们的院长就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大学里还有什么比本科教学更重要吗?”
这实际上提出了大学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 现代大学具有三大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但在这三大使命中科研与教学究竟孰者为轻, 孰者为重, 往往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这位教授所提出的理由,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成立的。但是问题在于, 作为大学, 最重要的使命无疑是人才培养, 尤其是本科生的培养, 这是大学与科研院所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是大学教师的“天职”。“在大学里还有什么比本科教学更重要吗?”确实问到了点子上, 这是在大学里无法反驳的一个命题。如果要讨论教师在大学中的地位, 首先就要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这事关教师的立身之本, 事关他们的天职。
第二个问题“教师仅仅是大学的雇员吗?”
近年来,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的深人, 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学校与教师签订聘用合约, 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教师成为了大学的“雇员”。但是,“教师仅仅是大学的雇员吗?”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1952年, 艾森豪威尔将军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 担任这所大学的校长。上任伊始, 艾森豪威尔会见校董会、行政人员和学生,最后参加了学校教授为他举行的欢迎会, 他在会上说, 有机会见到在场全体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 感到万分荣幸。这时, 德高望重的物理学教授、后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拉比教授站了起来, 对将军说“先生,教授们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的大学是要与教师员工签订聘用合约的, 在这个意义上, 艾森豪威尔将军并没有错, 教师确实是“雇员”。但是他忽略了一点, 这里不是企业, 这里是大学。大学是有传统的, 没有教授, 就没有大学。教师不仅仅只是大学的“雇员”, 他们是大学的主体,“教授就是大学”。
我以为,“教授就是大学”这个命题对于中国大学而言至关重要。由签订聘用合同而带来的事实上的契约关系, 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教师与大学关系的全部,更不能因为聘任制的实施, 就将教师与大学的关系等同于雇佣关系, 否则就容易被理解为教师是在为学校“打工”, 就会产生“老板心态”或“打工心态”。有了这样的心态, 教师就会“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 在学术上不思进取, 在教学上得过且过。大学不是官场, 也不是企业, 作为大学校长, 本人从来没有认为与教授、老师们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上下级的关系。校长与教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同事关系, 更多地是一种朋友关系。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每一位大学教师都应该对这个共同体有着深切的认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 有超越个人生活经验的学术追求, 都应该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教授不仅仅是大学的雇员,“教授就是大学”。
第三个问题“学生是上帝吗?”
近年来, 中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学生进入大学, 交钱读书。这很容易让人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消费关系, 本人也曾经说过, 学生交钱上学, 在某种意义上确实与学校形成了一种消费关系, 学生有理由要求得到更好的、更高质量的教育。按照市场经济中流行的说法,“消费者就是上帝”,那么“学生是上帝吗?”
这个问题同样非常重要, 它触及了目前师生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一直在大力提倡“善待学生”,但是,“善待”并不是一味的迁就。学校与学生的关系绝不仅仅只是消费关系, 学生上学, 是为求学, 他们在大学里, 决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他们更加不是“上帝”。大学应该对学生可能抱有所谓的“消费者心态”表示拒绝。大学不是商号, 追求利润不是大学的目标, 大学的目标是传承知识、创造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如果没有“师道尊严”,就不可能实现大学的目标。
“师道尊严”典出《礼记·学记》“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 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只有严师才会出高徒,老师受到了尊重,他所传授的知识才会得到尊重。在大学里求学的学生,要有对学术的敬畏之心,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师道尊严”与“善待学生”这两个观念其实并不矛盾,关键是我们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在许多优秀的老师身上是一直存在的,这个平衡点的取得,就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术才能得以延续,大学才具有存在的意义。
上述三个问题涉及大学中教师的地位,也是在大学中开展师德教育的重要命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导,而“师道尊严”与“善待学生”应该达至一种良性的平衡。
二、大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大学教师的素质, 简言之就是大学教师的“师德”。教师素质或师德如何, 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本人看来,大学教师的素质或师德,应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教师没有学问就会误人子弟, 而误人子弟本身就是最不道德的行为,这是涉及师德问题的根本和基础。当前很多有关师德的论述都强调要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工作态度,要善于与学生沟通,等等。我认为, 这些确实很重要,但绝非是最重要的内容。大学教师最基本的人行条件就是要有相当的学术造诣, 这才是关于“师德”的最重要因素。
二要爱护学生、善待学生。大学老师除了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之外, 还要有一颗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善待学生的大爱之心。大学要倡导善待学生的理念,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学所强调的“师道尊严”,并不是说老师就可以凌驾于学生之上, 老师的尊严来自他的学识、来自他的道德文章, 来自他的人格魅力, 更来自于他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爱。
三要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在大学里,也许某位教师学问很好, 与学生交往也很融洽, 但如果他上课总是迟到或早退、甚至衣冠不整, 这样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本人曾经在校内随机选听了一位老师的课, 我在教室后面站了足足有十分钟, 那位主讲教师就一直坐在讲台后, 深深地埋着头,面对电脑操作着他的PowerPoint, 始终没有抬起头来,更不要说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无论如何是不合格的。一个好的老师还应该注意授课的细节, 因为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其实就是最好的“言传” 和“身教” , 展示的是自己做人的标准, 教师只有对自己负责任、才能对学生负责任, 他所培养出的学生才可能对社会负责任。
三、大学要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要在大学中树立起“教授就是大学”的观念。学校领导和职能管理部门、学院的行政人员都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从职业的角度而言, 大学的行政管理是从属于教学、科研工作的, 为教师为教学服务的。树立这样的服务意识, 是对于大学行政人员的一个职业要求, 是没有价钱可讲的。大学行政人员必须明确意识到, 服务于教授, 实质上就是服务于大学。
其次, 要建立教学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学校还强调在教师职务聘任的过程中采取“ 一票否决” 制, 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在每轮投票之前, 都会请教务处长宣读当轮参评人的教学考核情况, 那些教学评价排在后面的教师, 即使其他评价很好, 也不能得到更高一级的聘任。
再次, 要想方设法帮助任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提高授课质量。学校近年来开展的“新教师和首次开课教师培训”计划, 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校内名师的授课、学位论文答辩、开题报告等, 目的就在于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树立本科教学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认清本科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职责, 掌握教学的技巧与规律, 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 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建立并有效实施了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管理部门评价等多种渠道的评价体系。对于存在各种教学质量问题的教师, 除了在教师职务聘任上要“一票否决”之外, 学校还应考虑实施特殊的“教学假”制度, 即暂停排课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 这是一种带有惩戒性质的硬性假期, 实际上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和保护, 是一种积极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这带薪的“教学假”反省一下, 参照做一个好老师的标准, 要么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要么重新审视自己如何与学生沟通、是否做到了善待学生, 要么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